1999年7月,“雪龙”号首次进入北极地区,这次北极之行,不单单是一次简单的科学考察,也是象征我国拿回本就属于自身个人的权利。而这一切源于1925年时,我国探险家高登义一次无意间的发现。至此,北极地区的开发与科考,不再是西方列强的专属。
这是一份被中国遗忘了66年之久的北极条约,也是一份“捡漏”的条约,中国在北极拥有了自己固定的立足点。西方各国对此羡慕不已,惊呼:中国捡了大便宜。
那么这份条约是如何发现的?条约上写了什么?中国是在啥状况下,签订的这份条约?它又给中国带来了啥好处?为何称中国是“捡漏”?请看今天的文章,带你了解背后的故事。
说到中国这一条约的重大发现,不得不提到一个地方,那就是斯瓦尔巴群岛。该岛屿位于北极,其地域归属与岛上相关权益极为特殊。在这里,数十个国家对其拥有开采、科研勘察等权利。
1596年,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在航行至北极时,意外发现了一个“无主之岛”,他给它命名为斯瓦尔巴群岛,意为“寒冷的海岸”。实际上,早在12世纪挪威人就发现了该岛,只是一直未占领。
之后,英国航海家哈德逊、荷兰航海家登肖尔德也来到此地,对这里的资源展开争夺。虽然北极气候严寒,生存环境极端恶劣,但北极却蕴含着丰富的鱼虾、鲸、海象、海豹、北极熊等海洋生物资源,以及煤炭、铁矿、磷灰石、天然气、石油等自然资源。
当斯瓦尔巴群岛被发现后,西方各国开始涌入该地,派人在这里捕捞鲸鱼、建厂开矿。随着加入的国家慢慢的变多,彼此能分配到的利益也慢慢变得少,因此各国经常发生摩擦、冲突,甚至大打出手。
为了解决好资源的分配问题,1920年2月9日英、美、法、意、荷、挪、日等18个国家,在巴黎召开会议。根据会议上《斯瓦尔巴条约》的决定,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为挪威所有,但条约国在遵守挪威法律的前提下,有权对岛上的资源进行开采,条约国的公民可以到此地从事商业、生产、科研等活动,并享有永久居住等权利。
斯瓦尔巴群岛,也成为了北极地区第一个,也是唯一一个非军事区。这也为之后中国北极科考站的建立,创造了条件。
为了让这一条约得到更多国家的承认,增加条约的合法性,也为了稳定自己在条约中的权益与地位,这些签订条约的国家,开始将其他几个国家拉了进来。1925年2月9日,英、美、法、意、日等大国,在条约原来的基础上,又增加了33个国家。其中就包括德国、芬兰、西班牙、俄罗斯、中国等国。
其中,法国将中国拉进了《斯瓦尔巴条约》中。而法国之所以这样做,则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。第一,在一战期间,中国先后派遣了17.5万的劳工,支援欧洲战场。
1917年,段祺瑞领导的北洋政府,加入协约国对同盟国的作战。但当时,中国根本无力从国内,调派军队支援,于是派遣了劳工。这些工人中,很多人都是被骗过去的,到达欧洲后,他们就被安排参与道路、战壕、军事工事等的修建,以及运送弹药、救助伤员、奔赴战场等工作。
据不完全统计,一战期间在欧洲战死的中国劳工,就有5万余人,可以说中国为一战欧洲战场上的胜利,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。
但是战争胜利后,中国并没有享受到战胜国的待遇,中国的山东半岛反而被列强划分给日本。考虑到中国在战场上做出的巨大牺牲,法国才邀请中国加入《斯瓦尔巴条约》。
第二,邀请中国加入该条约,并不完全是法国出于“好意”,也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考虑的。在当时,法国在上海拥有15000亩的租界区,法国此举,也还是为了换取中国对法国的支持。
此外,在这一条约中,只有18个国家加入进来,其中绝大多数是欧洲国家,在亚洲只有日本加入。为了平衡地理政治学,以及提升个人在欧洲与亚洲的话语权,法国希望中国加入进来。
1925年,北洋政府收到法国的邀请,希望中国派人前往巴黎,签订此项条约。可当段祺瑞听说又要签订条约时,便当即回绝了。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,签订条约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割地、赔款。
另外,当时中国刚从封建社会中过渡出来,时局并不稳定。内部军阀割据、战乱不断,外部日本虎视眈眈,时刻觊觎着我国。北洋政府又怎会关心,几千公里外的一个小岛呢?
最终,在法国的强大军事力量与恐吓下,段祺瑞政府被迫答应签约。但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触及国人敏感的神经,段祺瑞政府并未对此公开,这件事也就没多少人知道了。
很快,北洋政府就垮台了,中国进入到了数十年的战争中,而之前签订的《斯瓦尔巴条约》,也就被人们遗忘了。毕竟在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,连生存都成了问题,谁又会关心几千公里外,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土地?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66年之后,这个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惊喜,中国获得了在北极地区分一杯羹的权利。
二战结束后,发展经济与科技成了各国的重点任务,各国开始向南极与北极派遣科考队。我国也紧跟世界的步伐,参与到科研队伍中,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。
1985年2月20日,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考站——长城站完工。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声,五星红旗在南极上空冉冉升起,我国成为南极地区第17个建立站点的国家。
同年10月7日,在26个协商国的同意下,中国成为其中一员,从此中国对南极事务有了发言权、表决权。
1989年2月26日,中山站建成。我国的科考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。在对南极地区地貌、环境、气候、矿产资源等,进行深入研究之后,我国科考队意识到,北极地区的考察,同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。
但此时横亘在中国科考人员面前的一个难题,就是中国无法在北极地区,建立自己的科考站。虽然北极地区在名义上不属于任何国家,但却早就被英国、美国、挪威、芬兰、俄罗斯等国家瓜分完了,中国如果要在北极地区分一杯羹,势必会引起这些国家的不满。
按照国际规定,中国要想前往北极考察,必须向条约国提出申请,而要想长期停留在这里,势必需要一个固定的立足点。这可让我国科研人员犯难了,正当大家苦苦思索,一筹莫展时,一个转机出现了。
1991年秋,我国探险家高登义,受挪威卑尔根大学叶新教授的邀请,参加由冰岛、挪威、俄罗斯、中国四国组成的科考队,赴北极进行科研。科研结束后,叶新送给了高登义一本《北极指南》。正是这本书,拉开了中国向北极进发的序幕。
高登义在翻阅时,无意看到书中记载了《斯瓦尔巴》条约。当看到条约国名单中出现“中国”时,高登义内心为之一颤。他激动地将这一重大发现,告诉给了我国相关部门。
当得知这一消息后,科考界人员同样激动无比。很快,我国便与挪威政府取得联系,讨论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权益。
1999年,中国“雪龙号”破冰船,第一次开进北极地区,进行科考,我国从中搜集到大量具有价值的重要数据。
2001年9月,受挪威政府邀请,我国派出科研团队踏上斯瓦尔巴群岛,开始建立自己的科考站。经过3年的努力,2004年7月28日,我国在北极的首个科考站,黄河站建成。
黄河站也成为中国继长城站、中山站之后,第三个极地站点,为我国观测北极气象、收集天文数据、开展生态检测和研究、建立gps定位与追踪等,创造了巨大战略价值。
谁也没想到,当时北洋政府签订的《斯瓦尔巴条约》,在半个多世纪后,为中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,这世界各国羡慕不已。
不过,中国能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,靠的绝不是运气,而是中国几代人的努力。没有那些科研工作者,以及无数中国人民夜以继日地付出,就没有如今强大的中国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关注官方微信